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
前 言
2006—2010年是我区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足彩网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人才发展提出的目标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
第一部分 人才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人才工作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
“十五”期间,我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并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制定和出台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人才工作战略地位进一步确定。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将人才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首次把人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一定要有新举措”;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全区人才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持续提升。“十五”期间,全区人才总量持续增长,到2004年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总量达135.7万人;人才素质明显提升,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分别达到83%和54%,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达到35%以上;少数民族人才、妇女人才比例分别提高到36.9%、39.5%;全区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在校生达到69万人;人才的创新能力初步显现,2004年我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每百万人口拥有专利授权量达到26件。基本实现“十五”人才专项规划预期目标。
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愈趋适应。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业领域的人才保持增长;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的人才数量逐年增加,2004年已达29.98万人;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产业、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人才数量稳定增加。
人才小高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自治区在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建立了13个具有一定优势和自身特色的人才小高地,各市和区直有关部门也建立了66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小高地,吸引、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来桂创业。通过人才小高地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促进了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
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逐步加快。全区形成了以国家级的“中国广西人才市场”和“中国桂林旅游人才市场”为龙头,一批专业性人才市场为主干,百余家市县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人才市场体系;形成了自治区、市、县三级劳动力市场体系。人才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市场调节需求的机制基本建立,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了公务员管理的一系列配套政策;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机制初步形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进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日益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不断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工作体制初步建立。
“十五”期间人才工作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大力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形成党管人才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坚持服务大局,狠抓“第一资源”为“第一要务”服务,人才工作进一步融入并服务于经济建设;三是坚持以人才小高地建设为重点,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四是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五是坚持突出民族地区特色,采取有效措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人才、妇女人才,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区域和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日新月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国内经济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区进入由艰难爬坡向经济起飞转变的重要转折时期,面临着多重发展机遇。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扎实推进,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步伐加快,尤其是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的“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广西已由地处祖国边陲的民族地区成为我国与东盟各国交流合作的最前沿地区之一,正融入更大区域合作,广西的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化加速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优势和机遇,既需要人才去把握和发挥,又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要求我们抓紧培养人才、集聚人才和用好人才。“十五”期间我区人才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是适应的,但人才总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尽合理、创新能力不强、创业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同时面对建设以“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为中心内容的和谐广西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区人才现状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要求不相适应。实现经济起飞,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关键在工业,推进工业化仍是带动广西经济增长的主导。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知名品牌,优化工业布局,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区人才分布存在结构性失衡,专业技术人才中70%集中在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二产业仅为16%,居全国倒数第三位,西部倒数第二位;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奇缺;高技能人才存量不足,仅占产业工人的2.8%;引才聚才载体综合竞争力不强,成为我区工业由“广西制造”向“广西创造”转变主要的制约因素。
与政府依法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有效地提高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水平、管理效率,优化政务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全面提升公务员的素质。目前,公务员队伍中高学历人才偏少,全区公务员本科以上学历仅占32.3%;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我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党政专业人才比例较大,工业、金融、法律和城市规划等专业人才偏少;现代行政管理知识、依法行政知识以及现代科技知识欠缺,对外开放意识不强,执行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不高。
与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不相适应。进一步扩大开放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和根本性措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战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与纽带,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强经济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必须加快提升人才的对外交流、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我区外向型人才严重不足,现有人才对外交流合作能力不强;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缺乏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管理水平、熟悉和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管理人才;缺乏熟悉东盟各国经济社会状况以及从事会展业等专门人才;人才国际间相互交往较少,访问学者和留学人员互派尚未形成规模。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生产力,要求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我区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不足,仅占农村劳动力0.87%;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奇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推广应用新技术的人才缺乏,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创业型人才匮乏;农业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与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全面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创新机制体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才能把各类人才集聚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从总体上看,我区人才事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但人才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评价、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程度不高;人才法规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第二部分 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区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人才发展全局,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推进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努力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人才发展的基本思路
我区“十一五”人才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一个中心,推进两个创新,抓住三个环节,实施五项重点工程。
围绕一个中心,即紧紧围绕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大力实施人才强桂战略,以人才小高地建设引领人才开发和集聚,为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推进两个创新,即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选人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推进人才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人才工作由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由行政管理模式转向法制化管理模式、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为主,加强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促进人才工作协调发展。
抓住三个环节,即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环节,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人才素质,培养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大军;紧紧抓住人才引进环节,完善引才的政策和机制,加强各类引才聚才载体建设,坚持用事业吸引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紧紧抓住人才使用环节,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使用人才。
实施五项重点工程,即实施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公务员素质提升工程、新型工业化人才开发工程、外向型人才开发工程、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
三、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区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努力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为推进以“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为中心内容的和谐广西建设,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人才总量目标。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到2010年,党政机关人才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事业单位人才数量持续增长,各类经济社会组织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快速增长,高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大幅增长。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总量由2004年的135.7万人增加到160万人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
人才结构及分布调整目标。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人才分布更趋合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第二产业人才总量较快增长,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年均增长5%,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人才总量继续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引导人才逐步向重点优势产业、向非公经济组织、向基层流动。2010年,基本实现人才分布结构与经济布局相适应。
人才终身教育目标。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推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十一五”期末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各级干部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参加相应的教育培训。“十一五”期间,省部级、厅、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或自治区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时间5年累计不少于3个月,其他干部脱产培训教育时间5年累计一般不少于2个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脱产培训时间5年累计不少于2个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时间5年累计不少于3个月,一般管理人员脱产教育培训时间5年累计不少于2个月。
人才开发投入目标。各级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保障人才工作的投入。公务员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事业单位应保障职工培训经费落实到位,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规定比例增长,整合各方资源增加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投入。不断提高人才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部分 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快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十一五”期间,以人才小高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社会化、行业化的领军人才开发机制,在重点产业、优势产业以及科技、教育、宣传、文化、卫生等领域,分类推进领军人才开发,抓紧启动各类领军人才开发计划。继续实施“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和“自治区优秀专家评选制度”。坚持以项目为依托,以合作为纽带,构建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加大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与智力的引进力度,重点是“两院”院士、突出贡献专家、特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63计划和973计划专家等。探索建立“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首席教授”、“首席技师”制度,在条件成熟时遴选出一批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首席教授和首席技师。通过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等不同领域,形成一批有不同专业结构、年龄梯次结构的创新人才团队。建立高层次人才长期联系与跟踪服务制度。建立广西杰出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定期表彰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类人才。
(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
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和相关法规,制定我区公务员管理的配套办法,做好依法管理公务员的各项工作。要以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以能力建设为重点,通过抓好大规模教育培训和加强实践锻炼这两个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促进发展、推动改革、维护稳定的本领,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本领,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善于学习、善于调查研究、善于自主创新的本领。要在实践中培育和弘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这一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精神。实施公务员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实施公务员专业能力建设计划,探索制定我区公务员不同职位的专业能力标准,并运用于改革和完善公务员管理的体制机制。制定和实施公务员分级分类培训办法,加强公务员队伍正规化教育培训工作,不断优化公务员队伍知识、专业结构。注意选拔、录用有较高学历和工作能力,不同专业知识和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加大公务员队伍中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力度。
(三)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相关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的优秀企业家;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好、具有战略决策能力,能够忠实代表和维护国有资产权益,正确履行出资人职责,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出资人代表队伍;培养造就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国内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在生产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重点抓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培训;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的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整合社会资源,与国内外著名企业、跨国机构合作,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训基地。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资格制度,培育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职业经理人信息库,制定职业经理人信用体系、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建设一支在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较强能力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四)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程,培养和吸引我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全面盘活现有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促使专业技术人才在产业、地区、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城乡间的分布趋于合理。积极推动企业成为吸纳技术创新人才的主体,注重发挥企业吸纳人才的主渠道作用,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集聚、培养优秀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和生产一线聚集,健全企业吸纳和使用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政策,强化用人单位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继续教育纳入单位发展规划,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落实。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地方立法。加大继续教育开放力度,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利用国外教育资源,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素质。
(五)抓紧培养适应现代工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十一五”期间,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和“百万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启动重点产业和关键行业紧缺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培养一批我区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到2010年,高技能人才占持证技术工人总数比例达10%以上。实施“岗位成才示范工程”、“名师带徒样板工程”、“技术岗位对接工程”,力争用五年时间培养500名职业道德高尚、技能水平一流、具有较强带教能力的高技能名师。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将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完善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自主申报、社会考评、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评聘制度。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工序设立首席职位,培育技能领头人。开展评选“广西技术能手”、“广西突出贡献高级技师”等活动,大力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六)抓紧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
“十一五”期间,实施万名科技人员下农村计划,加速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帮助广大农民提高科技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抓好农技推广应用人才、种养能手、乡村科技能人、经营流通能人、能工巧匠等五类人才的培养和开发,5年内经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达1000万人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完善培训机制,通过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参加由政府资金支持的农业开发项目招投标。开展评选表彰广西十大杰出科技青年农民、十大外出务工致富带头人、十大返乡创业优秀人才等活动,推动优秀农村青年脱颖而出,引领广大农村青年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奋发进取。
二、以服务重点领域发展为中心,积极推进人才开发
(一)着力推进重点产业人才开发
“十一五”期间,在我区重点产业、行业实施重点发展、重点投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使这些产业、行业的人才资源总量以高于其他行业的速度稳步增长,素质结构不断优化,集聚和培养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综合实力较强,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高层次人才集群,通过人才集群开发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同步或分步向我区其他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拓展,向各个层次、各个水平的人才延伸,带动各产业、行业的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
“十一五”期间,依据我区现有优势产业和新优势产业特色,通过引进一批资源型工业、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提升现有人才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能够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业产业人才队伍。铝工业重点培养引进拉长产业链所需的中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林浆纸产业重点培养引进林业生产、造纸技术、生态环保的专业技术人才;制糖业重点培养引进产业综合利用和资本运作的中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钢铁产业重点培养引进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石化行业侧重于人才引进和储备,重点培养引进化工新材料、化肥、生物农药等专业人才和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人才;有色金属、食品行业重点培养产品深加工及市场开发专业人才。
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能够提升我区现代制造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的中高级人才。汽车、工程机械、电气机械和机床等现代制造业重点培养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和市场开发人才,着重培养急需的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工业自动化、电力电气工程等专业技术人才。
加快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南宁、桂林、柳州、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开发应用,重点培养引进软件、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现代中医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人才和新产品研发人才。
充分发挥我区旅游资源优势、物流枢纽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熟悉国际规则,适应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的高素质人才,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旅游、物流规划、策划、管理、市场开拓以及会展管理与服务、外语、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中高级管理和专业人才;积极推进金融、证券、房地产、投资与咨询、投融资管理、保险营销、职业培训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开发。
加快现代农业人才集群开发。“十一五”期间,重点引进一批农业科技、农产品研发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农业科技推广等专门人才的开发。选择起点高、规模大、技术强、产品优、效益好的优势农产品产区,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依托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一批集基础科研、实用技术推广、生产加工、销售人才相结合的优秀农业人才团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继续加快科教文卫领域人才开发。“十一五”期间,要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中医学、计算机、金融、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等高校教学科研型教师,一批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职业技术教师和IT、营销、保险、会计等行业高级培训咨询师资人才,一批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师资人才,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人员队伍。加强宣传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开发,建设若干文化人才集聚基地,培养一批宣传文化领域领军人才,造就一支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文化专业人才队伍。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卫生技术人才队伍,重点加强名医和高水平医疗专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医疗卫生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继续加强社会科学、体育等领域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分类推进区域经济特色人才开发
要站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区域经济布局,尤其是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实施“一轴两冀”“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推进,进行新的区域人才开发布局。要加快国际国内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步伐,积极参与泛珠三角等经济区域人才合作开发,为把我区建设成为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要紧贴与东盟经济合作相关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加强人才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打造外向型人才引进、集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同时,拓宽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渠道。要在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城市建设北部湾(广西)经济合作区人才培养和集聚的基地,构建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进一步深化国际区域间人才资源开发合作,研究制定引进高素质人才的优惠政策,引进与通道经济、海洋经济建设相配套的紧缺人才,重点集聚现代物流、法律贸易、金融投资、海洋资源开发等专业紧缺人才和能源、林浆纸、石化、钢铁、修造船等沿海现代工业急需人才。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开展互惠互利的投资、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和劳务合作等国际化经营活动,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实行“引进来”、“送出去”并举,通过开展联合研究、参加学术交流、考察访问等形式,把我区优秀人才推向世界。鼓励我区教育培训机构到东盟国家设立人才培训基地,吸引东盟有实力、有品牌的知名教育培训机构落户广西,共同合作培养外语、东盟国家政策研究、商贸物流等紧缺人才。
全面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实现区域人才智力共享。建立人才资源合作开发机制,推进泛珠三角区域人才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与结合。加强与粤港澳及泛珠三角地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每年选送50名以上的优秀青年干部到粤港澳地区培训和跟班学习,提高我区现有人才素质和能力。邀请一批在粤港澳及泛珠三角地区工作的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到广西讲学、主持重大课题或学科建设。重点在我区优势、主导产业中,从粤港澳引进一批企业家、研发人才和其他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我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迎接区域内产业对接和转移。拓展与“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湾经济区、西南地区等区域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各城市群、城镇带也要根据本地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重点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柳州市围绕改造传统产业和建设新工业基地目标,重点推进工业产业创新人才开发;桂北要围绕构筑桂林高新工业基地目标,重点开发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玉(林)贵(港)走廊和梧州、贺州市依据其特色资源优势和沟通粤港澳物流通道优势,围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造新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目标,重点加强农业、加工制造业及物流人才开发;百色、河池围绕建设铝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开发拉长产业链所需的人才,崇左、来宾围绕建设锰工业基地的目标,重点引进一批项目研发、技术应用、市场开拓人才,积极培养引进资源综合开发型人才。
老、少、边、山、穷地区,要根据本地不同的经济状况、资源特点和人才队伍现状,实施灵活的人才政策,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通过加速经济发展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稳定人才,通过宽松的创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来吸引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吸引一批人才尤其是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制定鼓励各类人才到经济后发展地区工作的优惠政策。制定人才对口支援服务计划,积极推进选调生、“三支一扶”、“教师特设岗位”、青年志愿者等人才服务项目,拓展智力服务的范围和方式,积极培养当地的党政、经营管理、医务、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人才。有计划地从上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各类优秀人才到经济后发展地区挂(任)职,带动当地人才成长。
(三)统筹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
大力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各类人才纳入整个社会人才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范畴,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工程”,“十一五”期间由政府资助,每年选拔不少于30名非公经济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出国(境)或到国内高等院校参加专题培训,提高人才整体素质。配合“百企入桂”工作,积极引进区外民营企业家来桂创业,优化民营企业家成长和创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发展模式,“扶持一名企业家,做强一个龙头企业;扶持一名种养大户,带活一片农村经济”,把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积极宣传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开发,依托高等院校,办好少数民族人才培训基地,继续实施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程,加强对少数民族人才的选拔使用。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和党外人才。按照政策认真做好军转人才的安置和开发工作。注意城乡人才协调发展。注重老年人才资源二次开发。
(四)吸引各类人才以多种形式服务广西
进一步完善引才引智政策,落实鼓励留学人员来广西工作的有关规定,鼓励各类人才来桂创业。鼓励各级党政机关,通过挂职跟班学习、接收选调生等方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鼓励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支柱产业的重点企业、事业单位,充分利用政府组织和民间交流两种引进渠道,大力从海内外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层次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优秀青年人才。完善人才居住证制度,为不改变户籍或国籍来广西工作或者创业的各类人才提供与本地人才同等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加灵活、便捷、有效的生活和工作保障。建立急需紧缺人才调查制度,定期发布年度人才开发目录,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建立健全留学人员服务机构,建立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广西留学人员联谊会、海外广西同乡会、广西海外交流协会等群团组织、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与海外留学人才特别是桂籍留学人才的联系。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包括品德、知识、能力等关键要素,体现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特点的多元化、社会化、科学化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公务员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量化政绩标准。研究制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公务员的专业能力标准框架及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以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突出对经营业绩和综合素质考核的不同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资质认证制度,改进国有资产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考核评价工作。发展和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探索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社会化评价认证制度和资质等级认证评价制度。
建立以岗位要求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分类制定人才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开展专业技术水平能力认证工作。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以打破专业技术职称终身制为重点,制定以能力为导向,体现不同层次、不同行业、职位、层次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标准。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国外、境外专业技术资质证书的互认和合作。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扩大高级技师、技师社会化考评的范围,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探索技能人才评价新模式。进一步推广职业院校“双证书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证书互通互认工作,加强与港澳台及东盟各国的技能证书互认与合作工作。
(二)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
深化党政机关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制度。继续开展厅处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全面推行中层领导职务竞争上岗。完善领导干部后备库,建立中青年留学回国人才库,加大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留学回国人员力度。注重从基层选拔和录用熟悉市场经济工作、具有复合知识和涉外工作能力的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公务员交流,每年从各部门调整出部分处科级以上职位进行部门之间交流。结合对口联系县域经济和扶贫工作,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发展需要,每年有计划地选派具有培养潜力、专业相近的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不断完善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和党政干部正常离任机制。
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完善政策、综合配套”的原则,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核心的、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规范按需设岗、合理定编、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环节。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严格实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探索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任用制度改革。鼓励事业单位实行项目任务聘用等灵活柔性用人方式,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逐步实行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推行国有企业管理者市场选聘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畅通国有和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通渠道,积极引导国有企业主动吸纳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各类人才特点,科学反映能力与业绩水平,有利于激励人才的多元化收入分配制度。
稳步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各类津贴补贴制度,实施艰苦边远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研究制定稳定基层公务员的福利政策。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薪酬制度。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实行与公务员制度相适应的薪酬管理办法;对从事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额动态管理,逐步扩大内部收入分配自主权;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量放开政策,允许其自主决定工资水平。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不损害单位权益的基础上,根据自治区有关规定兼职。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在国有企业中加大推行年薪制力度,将经营者薪酬与其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直接挂钩。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体系。坚持激励与惩戒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实现有效激励。制定自治区统一规范的人才评选标准和奖励办法,建立自治区级人才综合奖项,表彰在各行各业中对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
(四)完善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人才流动机制
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宏观指导,深化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等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区域、城乡、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促进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全区各类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相互交流。建立健全人才合理流动的公共服务体系。贯彻实施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政策导向、价格杠杆和高效服务等措施,正确引导各类人才向我区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流动,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向物质生产部门和基层流动。
(五)建立和完善体现社会公平的人才保障机制
建立重要人才安全保护制度和保障机制。实施重要人才风险防范制度。建立重要人才信息库。对涉及国家机密、国家安全并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的重要人才,制定保护、激励政策和规范流动办法。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重要人才和领军人才,实行政府投保,有效防止重要人才流失。建立领导干部对优秀人才的联系、关护制度。建立健全向特殊人才倾斜的岗位津贴、住房补贴、科研经费保障和学术休假制度。进一步落实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人才双向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实行事业单位新进初任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除人才后顾之忧。用人单位可采取建立企业年金、购买商业保险等方式,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社会保障标准。建立人才道德规范和社会诚信体系,完善与之配套的信用责任制度和信用登记制度,提高人才的责任感和自律水平。
四、实施五项人才重点工程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
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国内外人才竞争的焦点。“十一五”时期,我区要增强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把人才小高地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才小高地理念开发人才,引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根据我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单位,有效整合资源,选择多种载体,继续培育和建设20-30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在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沿海中心城市重点培育适应区域经济合作需要的人才小高地,聚集大批与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构建“中国-东盟‘M’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相配套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小高地集聚高层次人才、催生新技术、孵化新成果、服务经济建设的作用,带动人才资源整体开发。进一步完善人才小高地建设政策,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人才小高地的良性发展,努力把人才小高地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亚洲一流、世界水平的人才特区。各地各部门也要根据实际建设一批不种层次的人才小高地。不断完善小高地布局,构筑小高地集群,形成以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为龙头、带动各地人才小高地共同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开发体系。
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领军人才是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带头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选拔10名具有世界前沿知识、国内领先水平、较高学术技术造诣的专家,培养成为我区科技发展的领军人才。加强博士后工作,提高博士后建站质量,对有发展潜力、创新意识的优秀博士后人员给予重点培养和支持,提高博士后“两站”引才聚才和留才的能力。继续选派“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100名以上有较高水平和能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到2010年,建设一批自治区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处于国内乃至世界前沿水平的学术技术精英,形成一批既有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等不同领域,又有年龄梯次结构的创业人才团队,引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
实施企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在我区重点支柱产业中,五年共选拔50名具有培养潜力的高层决策人员,采取政府资助方式,通过放到重要岗位上锻炼,送到国内外知名院校、企业进行培训,到上级政府经济综合部门挂职等方式,着力提高他们的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2010年,形成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市场驾驭能力以及国际影响的企业家精英团队。
实施宣传文化领军人才开发计划。积极构建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社会科学、理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以及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基地。继续开展中青年理论签约专家和文艺签约作家等人才培养工作。继续遴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的培养对象,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专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高素质的出版家,著名作家、名艺术家。
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计划。海外人才集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贯彻落实自治区有关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的政策,开辟海外人才为广西服务的“绿色通道”,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服务广西。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创造条件逐步建立留学人员创业资金,对留学回国人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潜力大的项目,给予资助;对能够带动一个产业、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留学人员企业或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参与创业和承接项目。建立健全海外人才评价和准入制度,畅通海外人才引进渠道,通过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网上交流洽谈会、组织海外学人广西行活动以及组织企事业单位赴国外招聘人才等多种方式,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海外留学人员服务机构,发挥群团组织、社会中介机构、民间组织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的优势,加强与海外人才的沟通和联系。
(二)实施公务员素质提升工程
要完成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建设“四个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伟大使命,必须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
实施党政领导人才开发计划。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建设,高度重视“一把手”的选拔和配备,优化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结构,扩大视野,坚持把德才兼备、群众拥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加大选拔年轻干部的力度,实现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配备。加强党政领导人才能力建设,有计划对全区厅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党政一把手进行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多形式培训,重点提高他们的科学判断形势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总揽全局能力,五年内累计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加强“两个源头”建设,加大党政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力度,积极推进从乡镇和企业中选拔经过实践锻炼的优秀干部,为党政领导人才团队补充合格的领导人才。
实施公务员素质提升计划。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抓好大规模教育培训和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公务员素质。一是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要着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的问题,促使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二是提升公务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从2006年开始,全面启动公务员能力建设试点工作。提高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在职位分析和流程再造等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制定与国家标准框架相衔接,与我区实际相结合的通用能力标准和专业能力标准体系,并将其运用到公务员录用、考核、培训、晋升、交流的全过程,促进公务员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2007年开始在全区逐步推行,力争到2010年收到明显成效。三是加强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十一五”期间,公务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参加相应的教育培训。继续实施公务员“8+X”培训计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公务员执行政策、履行职责的能力。提高公务员涉外工作能力水平,每年选派一批中青年骨干人才到东盟国家或其他发达国家进行培训,提升公务员涉外工作能力,区直党政机关凡在涉外岗位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涉外专业知识培训,具备直接对外交流能力。
(三)实施新型工业化人才开发工程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由“广西制造”向“广西创造”转变,必须花大力气抓好工业人才的开发,积极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专业技术创新人才开发计划。通过政策导向,整合现有人才资源,鼓励科技人员向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流动,向生产一线转移,实现人才资源共用共享。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两站”、科研中试基地等引才载体建设,多形式、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在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持企业成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形成一批科研人才团队,五年共选拔50名以上具有发展潜力、创新意识强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给予重点培养和支持,造就一批站在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人才。
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整合优化培训资源,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拓展培训渠道,“走出去、请进来”,每年从重点企业选拔不少于50名的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外高校和知名企业培训学习;制定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培训。定期选派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到企业、重点项目单位任职、挂职。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管理。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新技师培养带动工作,重点依托行业企业,发挥院校基础作用,整合全区高技能培训机构资源优势,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指导各类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区新培养4万名技师和高级技师,新培养15万名高级技工,并带动中级和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开展百万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的“订单办学”等形式,为相关专业领域输送技能型人才40万人次,为企事业在岗人员提供职业技能提高培训60万人次,培养一批我区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到2010年,高技能人才占持证技术工人总数比例达10%以上。加快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个,其中高等职业学校20个。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企业的培训规划,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开展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
(四)实施外向型人才开发工程
适应我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必须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充分发挥我区优势,鼓励区内人才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实施外向型人才培训计划。五年内选派200-250名广西紧缺人才出国进行中长期培训;选派1000名对外开放高级人才赴国外短期培训,重点培养适应于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合作交流的各类专门人才。以广西民族大学为基础,构建我区面向东盟国家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培养非通用语种专业本科生150人以上,专科生300人以上。
实施文化教育国际合作交流计划。积极拓宽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渠道,与东盟以及更多的国家开展互派访问专家、学者活动。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加强我区院校与国际知名学校的教学合作,开展合作培养留学生工作。聘请国外知名大学经营管理资深教授、知名企业经营管理者举办专题讲座,促进我区与国际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实施国外智力引进计划。扩大引才引智领域,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中引智项目的倾斜力度,实行重点项目重点扶持,持续引进。鼓励企事业单位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招投标、项目指导、讲座、聘请客座教授、顾问等柔性方式,引进外国专家(智力),服务于广西经济建设。五年内抓好10-15个符合广西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重点引智项目。加强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和示范单位建设,促进引智成果的转化、应用,确保有效使用国外智力资源,使引智工作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模式之一。五年内建成国家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示范单位3个,建成自治区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示范单位5-7个。
(五)实施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
“十一五”期间,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农业技能培训和农村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农村经济各个行业、领域,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专业技术和技能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
实施万名科技人员下农村计划。积极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生产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不定期举办农业科技交流会、辅导会,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创新应用能力。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创办、领办或合办农业科技型企业,成为当地农业科技带头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经纪人。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产业开发带动人才开发,以人才开发促进企业发展。加大对自治区重点发展的优质粮食、水果、桑蚕、蔬菜等行业龙头企业人才开发的扶持力度,培养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与农户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对农户的带动、保护作用。力争“十一五”期间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队伍。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重点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知识为主的综合性培训,提高其科技水平和创新应用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5年内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万人次。按照“设置一个岗位,开发一种资源、建立一批基地、形成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思路,加大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计划的力度,使持有“绿色证书”的农民数量大幅增加,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计划。大力加强劳务开发中的人才工作,积极培养外出务工人员的领头人和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他们在劳务输出中的带头作用,改善外出务工人员的结构,逐步实现由体能型向知识技能型转变,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广西劳务品牌。五年内,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人数300万人。
第四部分 人才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党管人才原则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制度,把人才资源开发列入“一把手”工程。在实施人才发展规划中,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用人才小高地的思维统领人才开发工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紧紧抓住人才小高地建设这个重点,引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其他不同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要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和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以及群团组织、民间组织在广泛联系人才、推进人才开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推进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
加快建立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办好人才市场的格局。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联网贯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各类人才的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实现人才市场一体化。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的龙头示范和导向作用,重点办好中国广西人才市场和中国桂林旅游人才市场等国家级人才市场,健全各级政府所属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网络。积极培育和发展网上人才市场,不断提高人才市场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水平。逐步推进人才市场的公共人事服务功能和市场服务功能的分离,健全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效能,使其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调节、集聚和配置人才资源的主要渠道。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建立人才市场投入多元化与运营主体多元化的机制,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作用,促进人才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自主择人的就业市场机制形成。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逐步建立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介绍机构、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
围绕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等,构建跨区域、无国界的人才市场交流网络。加强以泛珠三角区域为重点的区域人才合作以及与西部和中部省区的省际人才合作,建立广泛的人才合作与交流平台,按照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推动人才资源的跨区域配置和协调发展。加强以东盟各国为重点的国际人才合作,鼓励和支持区内企事业单位通过区内人才市场或主动进入国际人才市场参与全球人才竞争,不断提升人才资源跨国界、跨地区和跨行业的利用水平,使各类人才资源在更广阔范围和更高层次上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营造促进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营造重才高效的公共服务环境。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和扩大政务公开,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快人事人才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政府公共人事服务网络。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认证制度。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为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用五年时间基本建立起自治区、市、县、乡四级远程培训教育网络。建立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尊重人才的人才关爱制度。开展“转变作风、服务人才”的主题活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
创造有利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法制环境。研究制定符合民族自治特色的地方人才工作法规,重点完成人才市场管理、人事争议仲裁的地方立法。认真梳理现行各类人才政策法规,对不完善的进行修改,不适用的及时废止。完善人才法制监督机制,加大人才法规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健全各级人事仲裁机构。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进一步加强人才战略研究、人才资源开发理论与应用研究,注重开展切合广西实际情况的区域人才发展公共政策与方法研究。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介,广泛宣传人才人事工作,宣传我区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四、构建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
确立人才投入优先的观念,建立政府宏观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个人积极参与、社会共同承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确保人才发展资金投入适度增长。整合现有用于人才工作的资金,优先保证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引进以及人才开发重点项目的实施,提高人才工作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人才开发。鼓励各类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资金,支持和引导人才进行自我设计、自主投入。采取更具吸引力的鼓励政策吸纳民间投资,确保非政府投资主体与政府投资主体在法律地位、税收、土地征用、银行贷款、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到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的人才投资环境。按照高于GDP增长幅度的原则,逐步提高人才资源开发投入。
五、创新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度。实行人才发展规划分级负责制,把人才发展规划实施工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或本部门人才开发专项规划,做到人才开发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门工作规划同步制定、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落实。要把广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纳入自治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年度工作计划,分解到各相关职能部门,明确牵头部门、协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人才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人事部门要配合党委组织部门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人才发展规划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建立项目运作激励制度,对在实施人才发展规划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建立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才资源统计工作,加强对人才统计资料的分析研究,建立人才基础数据库,形成涵盖全社会的、动态的人才信息体系,长期跟踪和更新,提高政府对人才宏观管理的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人才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和年度评估制度,有计划、分阶段地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重点抓好中期评估和年度评估,研究分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修订调整目标任务,及时提出解决办法,确保圆满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没有了
没有了